勇破医学难题,汨罗市人民医院首次发现鹦鹉热衣原体
2024-07-11 10:37:45 来源:呼吸内科 曾秋红
在医学探索的道路上,汨罗市人民医院始终秉承着救死扶伤、追求卓越的精神,不断为患者的健康福祉而努力。近日,我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在临床诊疗中取得了一项重大突破——第一次发现鹦鹉热衣原体。
鹦鹉热衣原体,一种相对罕见却危害不小的病原体,一直以来隐匿在疾病的幕后,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了诸多挑战。然而,凭借着我院医护人员敏锐的洞察力、精湛的医术以及先进的检测技术,终于让这一“神秘敌人”现形。 此次发现,源于一位持续高热、咳嗽不止的患者。经过一系列严谨细致的检查和分析,医疗团队怀疑可能是鹦鹉热衣原体感染。在随后的实验室检测中,这一猜测得到了证实。 病例一:患者彭某某,男,60岁,自诉于2024年6月19日开始出现畏寒、发热,最高体温39.7℃,并咳嗽,咳少量粘痰,伴头晕,无明显流涕、咽痛、全身酸胀、腰痛、尿痛、排尿困难、胸闷、气促、腹痛、腹泻等不适。邻居家有饲养鸽子,发病前患者买鸽子处理食用。在当地诊所予以抗感染、退热及对症支持处理,但症状仍反复发作,6月23日来我院为求系统诊治收住院,马彬彬副主任医师考虑非典型病原体可能性大,予以莫西沙星抗感染治疗。 左图为6月23日入院行胸部CT提示右肺大片肺部感染病灶,右图为6月30日复查胸部CT,右肺病灶较前进展,遂与科主任贺卫征主任医师查房讨论协商后由曾秋红主治医师完善支气管镜检查及肺泡灌洗,完善呼吸道多种病原体靶向测序(呼198)(肺泡灌洗液)检测。
支气管镜检查提示支气管炎症改变。呼吸道多种病原体靶向测序(呼198)(肺泡灌洗液)检测提示:鹦鹉热衣原体:2750:7.5E+4。此为我院发现的首例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病例。 患者症状逐渐缓解,7月4日病情好转出院,7月9日门诊复查提示右肺病灶明显吸收。
病例二:患者易某某,男,62岁,患者诉因宰杀家禽后于2024年6月23日开始出现发热,体温具体不详,伴头痛、乏力,无喘息、气促,无盗汗、咯血、胸痛,无头晕,无恶心、呕吐,在家自行口服中药治疗(具体不详),无好转。6月30日见病情进一步加重遂来我院就诊,门诊经检查拟“肺部感染”收住我科。入院后结合胸部CT检查考虑细菌、病毒混合感染可能,予以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抗感染、利巴韦林抗病毒、退热等对症治疗,但患者发热反复,并出现咳嗽、咳痰,症状逐渐加重。

经与科主任贺卫征主任医师及科室医师查房讨论协商后,于7月3日完善支气管镜检查及肺泡灌洗提示:支气管炎症改变,7月5日呼吸道多种病原体靶向测序(呼198) (肺泡灌洗液)检查回报:提示鹦鹉热衣原体、肺炎链球菌、产酸克雷伯菌、人呼吸道病毒3型(人副流感病毒3型)、单纯疱疹病毒1型(JSV-1)。
此为相继发现的第二例鹦鹉热衣原体患者。治疗上立即加用“米诺环素”抗衣原体治疗,患者症状逐渐减轻。 7月7日复查胸部CT,提示双肺病灶明显吸收,于7月8日好转出院。
此类病例的发现并非偶然,而是我院长期以来注重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医疗技术创新的必然成果。对于一些肺部感染性疾病,特别是重症肺炎,我院呼吸内科支气管镜下的肺泡灌洗可以获取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病原学检测,有助于明确致病菌,从而指导更精准的抗感染治疗。支气管镜及肺泡灌洗创伤小,对于患者而言,这一发现意味着更精准的诊断和更有效的治疗。在明确病因后,医疗团队迅速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患者的病情得到了及时控制,逐渐康复。 胸部CT和支气管镜都是呼吸疾病非常重要的检查,两者各有优势且相辅相成——胸部CT最大作用是看支气管和双肺有无异常征象和明确病变部位,有助于了解和判断病种和病因方向。 但胸部CT也有它的局限性,如气道的病变常常很难发现,就算发现病灶也无法定性,也不能获取病原学和组织学;支气管镜检查是诊断支气管腔内病变的最佳方法,不仅可以发现胸部CT不能发现的支气管腔内病变,还可以采样做病原学和进行活检明确病灶性质,获得更精准的诊断。 对于不明原因咳嗽或咯血、呼吸困难、发热,以及胸部CT发现病灶,需要进一步明确病原学、病理等病因时,支气管镜是非常重要的检查,而且很多时候不仅是诊断的重要手段,也是治疗的重要手段,甚至是唯一方法,因此,已经做了抽血、肺功能、胸部CT等项目,很多时候别忽略了还需要做支气管检查,它们之间具有相辅相成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帮助尽早明确病因,以及减少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汨罗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对鹦鹉热衣原体及其他疑难病症的研究和防治工作。我们将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精准的医疗服务,守护每一位患者的健康与希望。